丁强
发布时间: 2015-05-27   浏览次数: 290

 

我与母校共成长

 

    【简介】丁强,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自动化系 77级工业自动化专业。现任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期刊《水利信息化》副主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文、气象、海洋学会理事,水利部大禹奖评审专家,财政部采购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水利咨询专家及江苏省水利教授级高工职称评委,福建省水利咨询专家及省科技进步奖评委,河海大学硕士生导师。主持过多个大中型的国家重点项目,多次获得省、市水利科技进步奖。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都大型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并亲自操作

我的大学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参加了高考,并作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于1978年初从工厂跨入了华东水利学院,专业是工业自动化。当时华水没有自动化系,我们班在当时的河川系,不久学校成立了自动化系,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成为该系的2个专业。班上共有31位同学,其中9位女同学,在学校各班的女生比重算大的。同学们来自工厂、农村和学校,班上年龄大的超过30岁(老三届毕业生),小的不到20岁(应届生),我排行第四,尽显文革后第一届班学生的年龄特点。

到了学校后,由于当时学校和学生各方面准备不足,出现了不少状况,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给予解决。首先是第一届自动化专业缺教材、缺老师。学校引进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教材,这些教材全是手工刻写、油印和装订,对此我们如获至宝,一学期翻下来,教材都是伤痕累累,补丁多多。专业基础课的老师许多是请南师(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专业课是请的南工的老师,同时学校也引进了一些自动化专业的老师。老师虽来自各处,但他们教书认真敬业,对学生一丝不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敬佩和好评。其次是学生的基础不一致。文革造成许多同学只有初中毕业,就是这个初中也是在混乱中度过,要想在短时间里把大家的基础水平拉齐,并能同步向前学习,可不是一件易事。众所周知,刚从“文革”走出来的77级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尽管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努力刻苦的学习精神可是空前。大家自觉认真学习,不懂就问老师,问同学,不留任何学习死角,成为当时学习风气。同学们不比吃穿比成绩,你追我赶,废寝忘食成为当时的班风,大家就将一位像陈景润一样学习刻苦的同学戏称为“曹景润”。这种自觉和刻苦不但表现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也表现在德、智、体各方面。体育上我的力量和速度都达不到标准,每天我都到操场跑步练速度,俯卧撑和单杠练力量,参加自己喜欢的排球比赛,正是大家这样努力,全班体育达标率走在前列。全班同学亲如兄弟姐妹像个大家庭,彼此开玩笑,甚至打打闹闹都不会伤感情。我在班上是班干部,和其他班干部一样,德智体以身作则,为全班同学服务,学习成绩列前几名,大四那一年我和班长宋济生一起入了党,入党介绍人是辅导员刘树人和王茹洁。在79级、80级新生入校时,学校都让我与他们交流在校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毕业时严恺院长专门给我们班通信录上题词“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这是老院长对“文革”后第一届毕业生寄予的殷切期望。

母校的四年是我人生转折的关键点,在母校我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学到了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锻炼了为人做事的能力,这些都使我终身受益。多年来我一直与母校保持着关系,从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受益。在毕业离校后的工作中,母校的历练不断地鞭策着我前行。

 

我的工作生涯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地处南京南郊的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一起分配来的有4人,其他3人分别是华水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水动专业研究生和清华的自动化专业研究生。1982年初我到研究所报到,就参加了我国第一套水情测报系统——广东西枝江水情测报系统的研制和安装调试。从此就和我国水利自动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主持过多个大中型的重点项目,对自动化的关键性问题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受到同行们的好评并多次获得省、市水利科技进步奖和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产生了很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主持了新安江电厂、紧水滩电厂等多个水情测报系统的研制,技术负责国家“948计划”江都大型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制,主持研制福建泉州金鸡拦河闸自动化监控系统和望亭枢纽闸门监控系统,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和温家宝分别前往视察并亲自操作自动化系统。参与编制《全国水文科技发展规划(2011-2020)》和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设计,提出对省市地方和流域水资源监控的技术指导意见,主持编制研究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主编和参编《国际水文测报系统规范》、《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传输规约》等多部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奖、水利大禹工程奖、水利水电设计银奖等多个奖项。

自动化和计算机学科是门发展很快的学科,不断学习和跟踪新技术是必需科目。由于有了在母校的扎实基础知识和学习研究能力,使我在不断地学习研究中夯实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长期从事水利自动化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也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科研和工程组织领导能力,所以能持续地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将世界先进自控技术成功地应用到我国的水利自动化信息化上,成为水利自动化信息化领域有用人才,为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水平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在全国水文会议和国际科技交流会上发表和交流学术论文。期间,我与母校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科技的交流,合作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被聘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从母校毕业30多年,我在水利自动化信息化领域的奋斗和锻炼至今,由普通的科研人员,逐步成长研究所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现任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期刊《水利信息化》副主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文、气象、海洋学会理事,水利部大禹奖评审专家,财政部采购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水利咨询专家及江苏省水利教授级高工职称评委,福建省水利咨询专家及省科技进步奖评委,河海大学硕士生导师。

寄语母校

走出校门已经30多年了,每次回校都感触良多。当年的华东水利学院已经成为拥有数万在校生的河海大学,学科和规模发生了突飞猛进发展,常常使我有点目瞪口呆的感觉。我感到母校特有的水专业特色没有变,还是全国引领地位,围绕水特色的新兴专业在不断发展,更为母校与时俱进地发展感到欣慰和自豪。我所学的自动化专业归属能源与电气学院,由于工作关系,尽管我与能源与电气学院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没有我与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密切,实际上我工作的研究所从事的水利自动化、信息化与学院专业有很多交切面,研究所每年也招进该专业的毕业生,院所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研究课题和培养学生的条件。因此,我期望在河海下一个百年来临之际,在水利自动化、信息化上院所有更加美好的合作前景。

衷心祝愿母校河海大学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