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水电,报效祖国
——从河海大学走向农村水电开发的主战场
【简介】童建栋,浙江余姚人,河海大学78级水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工,曾评为水利部劳模,浙江省优秀党员,于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获联合国“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杰出贡献奖”,曾被中国科协和水利部推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候选人。曾任水利部国际小水电中心主任,国际小水电联合会总干事。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我有幸作为十年动乱后入学的第一批研究生进入了河海大学学习。根据宁缺无毋的原则,当时研究生的数量很少,全校共58名,被编为一个班,称为78级研究生班,其中我们河川系水动专业研究生只有孙京忠同学和我两人。因此,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心努力学习,把十年动乱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当时,国家正处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学校对我们这些十年动乱后新招的第一批研究生非常重视,由著名教授担任指导教师,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这使我有幸成为了姜国宝、刘大恺教授的研究生。姜先生是我国水机界的老前辈,做事特别认真,为了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发现和培养人才,他甚至急切地亲临我们的复试笔试考场,查看我已答完的部分试卷。刘大恺教授理论功底深厚,对叶栅理论、水机流道特性和气蚀现象,乃至大型水泵都有充分研究,为我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我的课题是斜流可逆式机组的过渡过程特性研究,我还有幸在沈祖诒、严亚芳教授指导下从事了试验研究,他们当时都是我国在水轮机动态特性和调速器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我完成了研究生阶段艰巨的学习任务。
今天,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对那个改革开放年代里在河海大学的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依然十分怀念。我记得老校长严恺院士常来看望我们,勉励大家努力学习。也记得我们系周子豪教授和校科研处张世英老师等所作的教育安排,老师们的共同愿望是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今后为国家多作贡献。政治课我们还参与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受到了“河海”精神很好的熏陶,也使我体会到了学习不单单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它也是一个理想信念的培养和人品道德的修炼。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联系起来,他才会有持久的学习动力,才能将来为国家多作贡献。因此,当时同学们学习都很刻苦,很多人不过晚上12点是不休息的,而早晨天剛微明又去背外语去了,睡的都是“当天觉”。同学之间也很关心,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陈守伦、索丽生同学。研究生学习3年多,尽管搬过几次宿舍,但我们3人始终是住在一个房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受益匪浅。班里其他同学金忠青、毛野等对我的帮助也很大。离开母校这么多年,这些情景一直未能忘怀,当年的学习和受到的熏陶使我终身受益。
参与农村电气化的伟大实践
1982年,经过3年多的学习,我们这届十年动乱后入学的研究生就要毕业了。在重新走上工作单位之时,几乎人人都选择了去学校和研究院所工作,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但我由于多年的“工程局”情结,在入学前曾在刘家峡、石泉、映秀湾、渔子溪、龚咀、观音峡电站和宁波镇海港等工地参加过十年施工,总觉得自己的岗位就在那里,也想到我们国家的水能资源这么丰富,我们学水电的不把它好好开发出来总觉得心愿未了,于是我选择去了一个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工作。当时,不少人还为我惋惜,担心我在学校学了这么多东西又会没有用了,因为小水电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不需要什么技术的行业,不少人认为它只不过是大水电的缩小而已,或者仅仅采用过去一些成熟的技术就行了。
但是,当我深入到小水电行业后,我感到了中国小水电确实不一般。当时我们国家约有近10万座小水电站,全国有3亿农村人口主要靠小水电供电,而且,小水电开发时往往需要对当地的山水林路实行综合治理,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农村的社会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它与我过去搞过的大水电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我还发现很多在大水电上可以采用的技术,对小水电却不合适,因为小水电还要求造价低廉,简单实用,使得当地村民都可以用得上,亟待需要我们去发展一些小水电特有的技术。加上当时全国农村大约还有4亿多人没有用上电,全国的无电、缺电乡村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疆的贫困山区,当地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亟待通过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初步解决农村的用电问题。因此,我觉得小水电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非常广阔的天地。这也使我深深地热爱上了小水电行业,并愿意无忧无悔地干好一辈子,去推动这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国家非常重视小水电的发展。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倡导要大力发展小水电,胡耀邦同志还亲临福建去推动全国第一批100个县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这一项目从1983年开始,经过5年的建设,使得全国有109个县的3000多万人用上了电,国务院还专门召开大会进行总结表彰。我觉得特别有幸的是自己在学校毕业后就参加了中国农村的这一伟大的实践,面向农村水电开发的主战场,在为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推动小水电技术创新方面做了些工作,并获得了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我还被部任命为农电研究所所长,但我仍坚持从事第一线的业务工作,并与广大职工一起推行院所改革,使农电所连续3年被水利部评为部先进直属单位,成为改革的“三小龙”,我个人还被评为水利部劳模,浙江省优秀党员,并于1992年获得了国务院政府津贴。这也使我体会到只有把事业壮大了,我们国家发展了,才能有个人的成长和前途,才能为水电开发作出更大的努力。
探索水电走出国门的中国梦
随着我国水电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还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因为当时我国水电装机已在世界上占第4位,其中小水电装机几乎是世界各国加起来总和的一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电大国,但是我们在国际水电领域的发言权却不多,所有的水电国际组织的总部、水电主流刊物都设在国外,水电关键技术多由国外所掌握,更不要说去倡导行业的发展趋势了。因此,我感到如何在国际水电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摆在我国水电行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了。我还想到了我们有上百万的小水电从业人员,全国有100多家小水电设备制造厂,还有众多的科研、设计和施工队伍,为什么不可以在发展中国小水电的同时也去国外开发其它国家的小水电呢?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作出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记得当时一位领导曾对我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在我国境内还没有一家国际组织,这与中国一个改革开放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这进一步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为什么不可以在小水电行业大胆地试一试,闯出一个新局面来呢?事实上,在发展绿色电力、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经贸合作和外交友谊方面,可以说没有什么能比小水电更合适的了。后来,我有幸从事了这一探索工作。我们与世界上几乎所有有小水电的国家进行了商量探讨,并最终取得了60多个国家同意,成立了国际小水电组织,后又经国务院领导朱镕基总理批准,我国政府同意作为国际小水电组织的东道国,从而使得国际小水电组织成为了总部设在我国的第一家国际组织。它不但改写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还没有国际组织的历史,也为中国小水电全面走向国际舞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创建和管理国际小水电组织工作期间,由中国政府推荐,我被选为第1-4届的总干事,服务了十余年。我曾去过数十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工作,执行了“点亮非洲”、“送电到乡”、“非邦交国家间合作”以及联合国的一些多边合作项目,推动了当地小水电资源开发,受到了一些国家的能源部的奖励。工作中虽然有时候也觉得很艰难,特别是在非洲地区,但对自己的锻炼是很大的,我还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的“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杰出贡献奖”,并曾被中国科协和水利部推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候选人,邹家华副总理还在前后15年内3次题字,勉励我们“办好国际小水电中心,努力为世界人民服务”。
今后,希望有更多的河海学子一起努力,大力推动江河的治理和开发,建设好我们的绿色家园。在河海百年华诞之际,祝福母校再创辉煌!